郑州试水生活垃圾分类协同处置
来源:中国城市报  时间:2018-05-02 09:31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郑州市计划积极建设河南首个生活垃圾分类协同处置基地。

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是民生关键小事,但也是社会发展大事。郑州市作为全国46个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积极倡导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但在落实之初结果并不尽如意。业内人士指出,“前分后混”是郑州垃圾分类的核心症结。

郑州市民李女士表示,“我把垃圾分类了,结果垃圾车一过来,又把垃圾混合装走了。我们的分类有什么意义?”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也表示,在去年已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的社区中,好多社区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多数仅仅做到把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了分类,而关键的厨余垃圾却没有分出来,还是跟其他垃圾进行混放混运,垃圾分类减量化无从实现。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郑州市计划积极建设河南首个生活垃圾分类协同处置基地。该项目选址位于中原区丁庄村,建设用地约33亩,具备大件垃圾拆分功能、厨余垃圾处理功能、危废暂存功能、RDF制备功能、废纺分拣循环处置功能、教育示范基地及垃圾分类线上线下平台和数据中心功能。

垃圾分类的难点之一就是厨余垃圾的收集处理。根据对郑州市春季和夏季生活垃圾特性进行分析,厨余垃圾占比在45%~47%,导致垃圾含水率较高。“为有效破解此难题,中原区已建成1座小型厨余垃圾处理站,对厨余垃圾进行脱水减量及生化堆肥处理;并购置了一批小型新能源厨余垃圾收集车辆,对现有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转运,实行专车直运,确保‘四分类’前端和终端的链接无缝对接。” 中原区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工作人员介绍。预计2019年底前,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社区的厨余垃圾统一运至中原区生活垃圾分类协同处置基地进行处理,能够满足垃圾分类前端需求。

据了解,中原区生活垃圾分类协同处置基地和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项目,拟采用招商引资方式建设、运营,建成后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其日处理规模为厨余垃圾100吨、园林垃圾30吨、废纺垃圾10吨。并预计将在2018年5月启动建设,8月底建成并进行试运行,9月开始正式运行。

随着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在中原区生活垃圾分类协同处置基地处理负荷达到设计负荷70%后,该模式将在郑州市其他各区复制推广,建设各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协同处置基地。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