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停车难,是困扰郑州多年的民生痛点。今年年初,郑州市城市管理局锚定“规范停车设施使用、破解停车治理顽疾”目标,指导市停车服务保障中心创新运用“规划溯源法”,联合多部门打响一场停车设施挪作他用专项整治攻坚战。这场从城市规划“根脉”处着手的治理行动,正为郑州破解停车难打开全新局面。
溯源 直击规划落地“走样”病灶
交通压力大、停车秩序混乱的商圈、医院等区域,成为此次整治的重点战场。市停车服务保障中心联合市、区国土规划部门,对市内8区87处重点场所展开专项排查。他们以“规划图纸为尺、现状比对为刃”,精准剖析停车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排查结果触目惊心:截至当前,共调取详细规划图纸19份,比对发现问题38处。其中,机动车停车位被挪用18728个(挪用比例高达48%),非机动车停车位被挪用83284个(挪用比例惊人地达到93%)。规划图上标注的停车空间,在现实中大量“消失”或被改变用途。
比如,中原区探十里西广场,原规划4500㎡交通设施用地被挪作休闲广场;金水区正弘城、高新区正弘汇存在停车设施违规改建问题;河南省肿瘤医院实际机动车位缺口2163个,非机动车位缺口1533个;朗悦公园茂商业二期存在“先建后拆”导致的停车位不足问题。
“规划落地走样”,是导致停车资源“明有暗失”的核心“病根”。
攻坚 协同发力 推动“功能归位”
面对“溯源”发现的问题,郑州市城管局停车服务保障部门打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组合拳,推动整改落实。
市级督导 精准指导
市城管局及停车服务保障中心对各区开展专项督导,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实等方式掌握进度。
针对部分区域在“溯源法”应用中的模糊点和难点,如规划图纸调取标准、现场比对要点、问题台账建立、整改方案制定等,进行“手把手”指导。
同时,积极协调解决基层反映的执法衔接、历史遗留问题等难点。
区级突破 打造样板
各区整治工作快速推进:
中原区对探十里西广场、凯旋门广场、省直三院等问题场所,通过约谈、督导、发函等方式要求限期整改。
金水区(正弘城)率先“破冰”,新增11处非机动车停车区,设置非机动车及外卖专用停车位共1600个。待地铁8号线建成后,将同步实现3000辆非机动车停放容量,构建“轨道交通+停车”一体化新模式。
高新区(正弘汇)新增5处非机动车停车区、500个车位,通过恢复规划功能和新增资源,成为商圈停车治理样板。河南省肿瘤医院二期工程稳步推进,预计2026年3月投用后,将填补2163个机动车车位缺口,从源头缓解就医停车压力。
成效 机制创新 治理升级
此次专项整治以“规划溯源法”为突破口,成效初显。
1、推动态度转变。原本配合度低的企业、医院等责任主体,态度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整改”。
2、蹚出治理新路。探索出一条“从规划源头破解民生难题”的有效路径。正弘城的“轨交+停车”模式、正弘汇的车位补充实践,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3、夯实执法依据。“规划图纸与现实比对”的溯源机制,为执法整改提供了坚实的“铁证”支撑,推动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升级。
4、激活治理末梢。市级督导与基层落实的高效联动,激活了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为破解同类民生顽疾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望 久久为功 系统提升
停车治理“攻坚战”,关乎城市品质与民生福祉。郑州市停车服务保障部门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规划溯源+部门协同+执法保障”模式。
1、扩大排查范围。联合各区停管部门,“调图纸、核现场、列问题”,建立“一企一策”整改清单。
2、坚持“零容忍”。以“规划事实”为依据,对挪用行为坚决整治,分类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确保停车资源“总量达标、功能归位”。
3、完善长效机制。将“溯源法”融入日常管理,推动停车治理从“专项整治”向“系统提升”迈进,让规划资源回归服务民生的初心,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停车不难”的城市温度。